作者:林展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
ISBN:9787030687296
出版社:科学出版社(SCIENCE PRESS)
包装:平装
开本:16开
出版时间:2021-05-01
用纸:胶版纸
页数:266
字数:232000
内容简介
利率是使用资金的价格,也是影响金融资源配置的核心变量,但对利率的认识仍然充满分歧。本书的研究重点在于如何理解民间金融中的高利率交易。全书分为三部分,分别讨论高利贷概念在中国传播的历史背景、高利贷的形成原因和高利贷的福利效应。基于清代刑科题本中近5000件债务命案和民国满铁调查中5000多笔借贷交易,本书对解释高利贷成因的不同假说进行了检验,发现从市场供给和需求、风险和交易成本的角度,能够有效解释民间借贷中的高利率。对民国乡村借贷家庭福利状况的讨论表明,高利贷有利于农户抓住有利的投资机会、改善家庭经济状况,高利贷也发挥过类似普惠金融的作用。
作者简介
林展,1984年9月出生,湖南省长沙县人。清华大学经济学博士,老虎机游戏app官网版中国史博士后。2016年9月起担任老虎机游戏app官网版清史研究所讲师。2020年起受聘老虎机游戏app官网版杰出青年学者。合作论文获2018年孙冶方经济学最佳论文奖。主要研究兴趣为中国近现代经济史、量化历史、金融史。
目录
序一 / 陈志武
序二 / 龙登高
凡例
引言 1
第一章 什么是高利贷 8
一 借贷的重要性与争议 8
二 利率的五个“谜题” 10
三 “高利贷”的词源与概念 14
四 解释高利贷成因的不同观点 22
上编 高利贷的原因
第二章 债务命案中的暴力冲突 31
一 超经济强制与高利贷 31
二 清代债务命案特征 34
三 高利贷与贷方生命风险 46
四 影响贷方死亡的因素 48
五 影响利率的市场机制 50
结语 57
第三章 供求机制决定利率 60
一 满铁调查中的利率 62
二 贷方与借方的身份 64
三 地主放贷的利率 72
四 季节性、贷方身份与利率 82
结语 86
第四章 违约风险、交易成本与利率 88
一 家庭财务风险与利率 90
二 实际违约率的估算 93
三 声誉机制与担保 99
四 交易成本与利率 102
结语 104
第五章 财产权利、土地抵押与借贷 106
一 土地的金融属性 108
二 土地抵押借贷的特征 112
三 土地抵押降低利率 116
结语 117
下编 高利贷的福利效应
第六章 高利贷与风险应对 123
一 对高利贷福利效应的讨论 123
二 农户经济活动的目标 125
三 风险社会与农家经济 127
四 负债与利息支出 138
五 借贷与农民生活 147
结语 151
第七章 高利贷与土地买卖、其他投资 152
一 高利贷是否造成卖地 153
二 高利贷与买地:内卷化的一个矛盾 159
三 借贷与其他投资 165
结语 167
第八章 结语 169
一 高利贷成因再认识 169
二 高利贷治理的历史启示 171
三 高利贷是普惠金融吗 173
参考文献 176
附录一 刑科题本与债务命案介绍 188
一 史料的生成过程与保存情况 188
二 引发命案的原因 190
附录二 债务命案的基本特征 198
一 借贷交易的时空特征 198
二 贷方与借方身份及双方关系 201
三 利率和本金 202
四 信用条款、书面契约 204
附录三 对债务命案数据的回归分析 207
一 贷方死亡概率的回归分析 207
二 利率的回归分析 211
附录四 满铁农村实态调查介绍 213
一 史料的生成过程与保存情况 213
二 数据质量和数据换算 217
附录五 满铁调查的55个村庄 223
一 地理分布 223
二 统计特征 227
附录六 满铁调查的2757个家庭 229
一 移民情况与人口特征 229
二 家庭的人口特征 230
三 雇佣和被雇佣劳动力 233
四 土地和其他财产 235
五 收入、支出与消费 239
附录七 满铁调查的5012笔借贷交易 244
一 时空特征 244
二 贷方与借方身份及双方关系 250
三 信用条款、书面契约 255
四 借贷用途 257
附录八 对满铁调查数据的回归分析 259
一 利率的回归分析 259
二 农户卖地行为的回归分析 262
致谢 264
表 目 录
表1-1 信用借贷中同样的本金所对应的利率 11
表1-2 同一个村庄内部借贷的利率 12
表1-3 同一个贷方多次放贷的利率 12
表1-4 同一个借方多次借贷的利率 13
表1-5 同一个借方和贷方,多次借贷的利率 13
表1-6 影响利率的非市场因素 26
表1-7 影响利率的市场因素 27
表2-1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1 44
表2-2 变量的描述性统计2 45
表2-3 借贷双方的职业类型和农户借贷的阶级身份 46
表2-4 债务命案中的利率分布与本金 51
表2-5 是否有借期与利率 53
表3-1 满铁调查中分段的利率 63
表3-2 不同地域分段的利率 64
表3-3 不同利率对应的本金总额和平均每笔本金 64
表3-4 贷方身份与利率 66
表3-5 借方身份与利率 67
表3-6 借贷双方的关系与利率 68
表3-7 不同类型农户借贷交易的本金和利率 71
表3-8 高利率放贷中贷方的身份 74
表3-9 高利率放贷中借方的身份 75
表3-10 高利率放贷中借贷双方的关系 75
表3-11 放贷十次以上的贷方 76
表3-12 互联性交易的利率 81
表4-1 不同地域的债务收入比 92
表4-2 不同身份的债务收入比 92
表4-3 是否有借期与利率 94
表4-4 借贷双方关系与是否约定借期 94
表4-5 未偿还和已偿还借贷在时间上的分布 98
表4-6 已偿还与未偿还样本的利率比较 99
表5-1 土地抵押借贷中借方的身份 113
表5-2 土地抵押借贷中贷方的身份 113
表5-3 土地抵押借贷中借贷双方的关系 114
表5-4 借贷季节的比较:土地抵押和非土地抵押 115
表5-5 土地抵押借贷的用途 115
表6-1 对高利贷福利效应的讨论 125
表6-2 移民原因中的灾害类型 128
表6-3 农户的大额消费支出 129
表6-4 家庭的规模 130
表6-5 家庭规模与借贷本金 131
表6-6 家庭移民的原因 131
表6-7 移民的来源地 132
表6-8 移民移动的次数 132
表6-9 定居的年数 133
表6-10 定居年数与借贷金额 133
表6-11 家庭农业收入的类型与金额 135
表6-12 家庭农业外经营收入的类型与金额 136
表6-13 家庭出售资产的基本特征 137
表6-14 不同地域的累计负债率 139
表6-15 不同身份的累计负债率 140
表6-16 不同地域当年的新增负债率 140
表6-17 不同身份农户当年的新增负债率 141
表6-18 不同地域的负债额 141
表6-19 借方身份与负债额 142
表6-20 借方身份与负债额(高利贷) 143
表6-21 利息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情况分析 144
表6-22 利息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情况分析 144
表6-23 借了高利贷的家庭,利息支出占家庭总支出的比重 145
表6-24 借了高利贷的家庭,利息支出占家庭总收入的比重 145
表7-1 有借贷和有卖地收入家庭的数量 154
表7-2 是否卖地家庭借贷利率的比较 155
表7-3 65 个既有借贷又卖地家庭的借贷次数 157
表7-4 不同村庄农户借贷买地的投资回报 163
表7-5 模拟的净投资回报 163
表7-6 辽阳县三块石屯土地价格变动趋势 164
附表2-1 不同年代的利率 198
附表2-2 不同月份的利率 199
附表2-3 不同季节的利率 200
附表2-4 不同地区的利率 201
附表2-5 贷方身份与利率 201
附表2-6 借方身份与利率 202
附表2-7 借贷双方关系与利率 202
附表2-8 信用方式与利率 205
附表2-9 信用方式与本金 205
附表2-10 是否签订书面契约与利率 206
附表3-1 贷方死亡概率的Probit 回归1(正利率和零利率混合样本) 207
附表3-2 贷方死亡概率的Probit 回归2(正利率和零利率混合样本) 208
附表3-3 贷方死亡概率的Probit 回归3(北方省份、南方省份、利率不明确样本) 210
附表3-4 利率的OLS回归(正利率样本和零利率样本) 211
附表3-5 利率的OLS回归(正利率样本) 212
附表4-1 满铁农村实态调查中表格的含义和包含的信息 216
附表4-2 部分城市的物价指数 222
附表5-1 55个村庄的名称、位置、调查时间与资料来源 223
附表5-2 东北村庄的空间分布 226
附表5-3 村庄数据的统计特征 228
附表6-1 移民的主要来源地 230
附表6-2 家庭的规模 231
附表6-3 户主的年龄 231
附表6-4 家庭劳动力数量和劳动力同等价 232
附表6-5 家庭的劳动力同等价 233
附表6-6 家庭雇佣劳动力类型及数量 233
附表6-7 家庭雇佣劳动力数量(折算为年工) 234
附表6-8 家庭被雇佣劳动力类型及数量 234
附表6-9 家庭被雇佣劳动力数量(折算为年工) 234
附表6-10 家庭所有土地总面积(地方亩) 236
附表6-11 家庭所有土地总面积(公亩) 236
附表6-12 家庭人均土地面积 236
附表6-13 家庭出租土地面积 237
附表6-14 家庭租佃土地面积 237
附表6-15 家庭耕作土地面积 238
附表6-16 成年大家畜(牛、马、骡、驴)的数量 239
附表6-17 家庭的总收入 239
附表6-18 家庭的人均收入 240
附表6-19 家庭的总支出 241
附表6-20 家庭的人均支出 241
附表6-21 家庭的净收入 242
附表6-22 家庭的总消费 242
附表6-23 家庭的人均消费 243
附表7-1 借贷双方的住址与被调查的信息 244
附表7-2 借贷交易发生的年份和利率 245
附表7-3 借贷交易发生的月份和利率 246
附表7-4 借贷交易发生的季节和利率 247
附表7-5 分地域的本金 247
附表7-6 分地域的利率 248
附表7-7 贷方身份与本金 251
附表7-8 贷方住址与借贷交易的本金 252
附表7-9 贷方住址与借贷交易的利率 253
附表7-10 借方身份与本金 253
附表7-11 每种信用方式总的本金及占比 255
附表7-12 信用方式与每笔借贷的本金 255
附表7-13 信用方式与利率 256
附表7-14 借贷用途简单分类与利率 257
附表7-15 借贷用途的详细分类 257
附表8-1 利率的回归分析(OLS) 260
附表8-2 村庄利率的回归分析(OLS) 261
附表8-3 农户是否卖地的Probit 回归分析 263
图 目 录
图1-1 《东方杂志》中包含“剥削”“贫困”“农村破产”“高利贷”的文章数量 16
图1-2 1913—1937年物价指数比较 17
图2-1 借贷双方的死亡情况:零利率和正利率的比较 47
图2-2 借贷双方的死亡情况:正利率的分段比较 47
图2-3 债务命案中不同月份借贷的本金和利率 52
图2-4 债务命案中不同季节借贷的本金和利率 52
图2-5 不同季节高利贷与非高利贷的数量 52
图2-6 借期长短与利率的散点图 54
图2-7 土地抵押与借贷(正利率样本) 55
图2-8 利率与本金的散点图 57
图3-1 村庄净收入与村庄利率的散点图 72
图3-2 贷方身份与放贷利率 73
引言
金融创新的历史,也是一部充满争议的历史。不管是货币、公司、股票、消费金融、金融科技,还是本书要讨论的民间借贷和高利贷。从这些金融创新产生开始,争议与批判就与之相随。不同的金融创新,有些经过争论和学者的研究,其价值、运行机制和背后的逻辑逐渐被揭示,其自身也逐步发展完善,不再成为被批评的对象。①
但有些金融创新,比如民间借贷和高利贷,却没有这样幸运,随着时间的推移,对其批判并没有随之消失,且每隔一段时间,其都会成为社会争议的热点。
在所有金融产品中,高利贷可能是负面评价最多的。这些负面评价,基本将高利贷当作罪恶的化身。②其名称本身,就包含负面和谴责的含义。这种负面评价也进一步引发了道义谴责和严格的法律管制,它们与高利贷一样历史悠久,但并没有使高利贷消失。与一些快速兴起又快速消亡的金融创新,比如个人对个人贷款(P2P)相比,高利贷显示出了极为顽强的生命力,这促使我们去反思其背后的逻辑,即什么是高利贷?为什么会产生高利贷?高利贷的社会经济影响到底有哪些?这三个问题又会派生出若干相关的问题,这些将在正文中展开讨论。
上述问题既是经济史研究中的热点,也具有理论和现实价值。从经济史和金融史的角度,高利贷被认为是传统社会借贷关系的核心 ①,同时也是近代乡村经济史研究中的十大论争之一 ②。围绕高利贷的争议由来已久,众说纷纭,莫衷一是,需要通过实证分析来检验不同的观点。此外,为利率的成因提供更多的经验证据,包括历史证据,也有金融学理论和实践上的意义。这是因为利率是使用资金的价格,而给不同的金融资产定价,既是金融学理论的核心,也是所有金融交易的前提。
对高利贷争议的回答,还有潜在的现实意义。首先,高利贷在今天,依然被认为是一个社会问题,除了新闻里不时出现因高利贷导致的纠纷和悲剧外,在司法案例中,高利贷相关的争议,也并不少见。笔者根据一个司法案例数据库所做的统计,发现案件缘由是 “高利贷”的刑事案件有3.2万多件,民事案件有9.6万多件,最新的判决时间是 2020年11月底。③这些案件表明,高利贷的治理并不容易,需要了解其背后的逻辑。
其次,融资难、融资贵,依然是中国经济发展中的重大挑战,特别是当经济受到负面冲击时。对高利贷背后原因的分析,有助于发现那些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从而更好地理解和解决融资难和融资贵问题。
最后,今天的社会,金融科技蓬勃发展,带来大量金融创新,但这些金融创新,也常常被指责为高利贷,被认为违背了普惠金融的理念。理解高利贷的逻辑,有助于更好地认识这些金融创新,推动普惠金融的发展。
2005年,时在耶鲁大学的陈志武教授(现在香港大学),联合清华大学龙登高教授、河南大学彭凯翔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的袁为鹏教授(现在上海交通大学),成立 “中国利率史研究 ”课题组,系统收集古今中外的借贷交易数据,从经济学理论和金融的逻辑,对中国社会中的借贷现象进行解释并发表数篇相关论文。①笔者于 2010年申请加入课题组,在几位老师的指导下参与了数据的收集和相关研究,并于 2014年完成了关于民间借贷和高利贷的博士论文。本书即基于笔者在清华大学的博士论文修改而来。
本书的目标是,通过梳理近年来的相关研究,包括笔者所在课题组的研究成果,基于清代近 5000件债务命案和民国 55个村庄 5000多笔借贷交易,在大规模借贷交易记录的基础上,描述清代和民国民间借贷交易的基本特征,实证分析这些借贷交易和高利贷交易背后的逻辑,对已有解释高利贷的不同理论进行检验,寻找其中的规律,希冀促进对高利贷现象背后原因及其福利效应(welfare effect)的理解,使人类这一古老的金融创新,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就书的内容而言,分为三部分,分别对应高利贷争议中的三个问题,即什么是高利贷、高利贷的原因与高利贷的影响。具体又分为八章。第一章讨论什么是高利贷。首先介绍借贷的重要性及其争议,接着列举利率的五个“谜题”,然后分析中文 “高利贷 ”一词出现和传播的过程以及学界对高利贷定义的讨论。另外,本章也梳理了已有研究对高利贷形成原因的不同解释。第二章至第五章构成本书的上编,重点检验高利贷的形成原因。第二章基于清代近 5000件债务命案,讨论高利贷交易中贷方是否具有超经济强制力,以及债务命案中影响利率的市场机制。第三章至第五章的实证分析主要基于民国时期南满洲铁道株式会社(简称“满铁”)调查数据。其中第三章检验贷方特定的身份,比如是否为地主,如何影响利率的高低。同时也检验在非命案的借贷交易中,市场机制特别是资金的供给和需求对利率的影响。第四章分析了违约风险和交易成本对利率的影响。第五章讨论了土地抵押在借贷交易中的作用,说明财产权利对于降低利率的重要价值。
下编检验高利贷的福利效应,即高利贷的影响。包括第六章和第七章。第六章从风险社会的角度揭示了农户所面临的风险和采取的应对方式,说明高利贷如何帮助农户应对风险,并讨论借了高利贷的家庭,相对于其他家庭,在收入、支出、消费等生活的不同方面,有哪些差别。也进一步讨论了消费借贷对投资的价值。第七章分析了借贷对土地买卖和其他投资的影响。分别检验高利贷对农户买卖土地以及其他投资的影响。通过引入投资组合理论,本章解释了已有研究在应用内卷化理论时所发现的一个矛盾现象,即农户为什么借高利贷购买投资回报率并不高的土地。第八章结语总结了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指出治理高利贷的可能思路,并简要探讨了高利贷与普惠金融的关系。
作为一项经济史研究,本书基于两组系统的史料。一是清代留存下来的刑事司法档案(称为“刑科题本”),笔者收集到其中 1.2万余件借贷交易的数据,其中近 5000件有明确的利率记录。这些记录大致覆盖清代的整个疆域,时期以乾隆中期和道光中后期为主。这些档案的优势在于,记录了借贷交易合约的达成和履行两个阶段,这是一般的契约文书所无法体现的。
二是 20世纪三四十年代日本人在东北和华北做的调查,具体又分为两部分,一部分是对东北和华北 55个村庄做的农村实态调查。这些调查包含 2757个家庭,涉及 5012笔借贷交易,是近代中国质量*高的几个家庭调查之一,非常接近于今天的入户调查,在某些方面甚至比今天调查的信息更为丰富。在借贷交易数据的质量方面,对于借方和贷方都住在一个村庄内的借贷交易,会在借方和贷方处各调查一次,相当于有两次借贷记录,这使得数据之间可以交叉检验,大大增加了数据的可靠性。另一部分是 20世纪 40年代日本人在华北做的农村惯行调查,这些材料主要以问答体的形式呈现,本书使用了其中的部分访谈记录,在引用时,“问”表示调查者的提问,“答”表示被访人的回答。这些材料的质量已经得到学界的广泛认可。上述调查基本是由满铁实施或在背后主导。为行文方便,后文简称“满铁调查”。对这两部分史料的详细介绍,参见附录一和附录四。
已有研究在使用上述史料时,都强调应将之视为一个整体,从而减少聚焦个案所带来的偏差。笔者的努力,正是尽可能多地收集和利用借贷交易记录,尽力摆脱高利贷叙事中依靠极端个案和传闻证据的不足。
受益于上述系统的史料,使得本书相对于已有研究,有下面四个特点:首先,使用了大规模的借贷交易合约,总计使用借贷交易合约近 1万件。其中清代近 5000件,民国 5000余件。在对高利贷的研究中,总是会有利率极端高的案例出现,但这样的案例是否有代表性,即是否整个民间借贷交易都像这些极端案例一样,需要从大样本的角度进行考察。刑科题本的好处是,其在地域和空间上分布较广。满铁调查的好处在于,调查的选择是在村庄层面,对每一个村庄,所有家庭的借贷交易都被调查到了,这大大减少了以往研究中样本的选择性问题。
其次,对借贷交易合约的不同条款进行了分析。与一般的商品交易不同,借贷交易中利率不是标准商品的价格,借贷合约本身具有一个结构,这一结构包含了不同的价格条款,若不同时考虑这些条款的特征,则将难以理解利率的含义。由于有详细的调查资料,笔者能够对借贷交易中不同交易条款的特征以及它们之间的关系进行量化分析。
再次,对借贷交易的分析结合了借贷双方各自的家庭情况,讨论了借贷合约对借贷双方经济状况的影响。借贷交易是借方和贷方众多经济活动中的一种,这对他们的福利带来什么影响,需要结合他们的财富、收入、支出、消费状况才能更好地理解。以往对于高利贷的批评,很少能同时将借贷合约及其背后的人匹配起来分析,这可能会夸大高利贷所带来的负面效果。
最后,尽管史料包含了丰富的时间和空间信息,在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时,笔者也对不同时间、不同地域借贷交易的差异分别做了统计,但本书的重点是寻找在不同时空中发生的借贷交易所具有的普遍性特征。因此,虽然书名包含清代和民国两个时期,但本书无意于讨论利率的长期趋势,对这一问题的研究,可以参考陈志武等的相关成果。①另外,本书各种结论是建立在所使用特定时空范围史料的基础之上,其有效性自然也受到时空范围的约束,为简单起见,行文中不再单独说明。
大规模史料和借贷交易数据增加了研究的可靠性,也给研究带来了挑战。尽管笔者对数据进行了反复的检查、核对和交叉检验,但面对百万级的数据量 ②,依然难以保证每一个数据的准确性。本书所做的,一是清楚说明数据的来源和处理过程,二是对数据的分布和异质性特征做尽可能详细的展示。但为了不使读者陷入过于烦琐的图表之中,笔者将大部分统计分析都放在附录之中。
附录一介绍了债务命案的来源和数据收集情况;附录二统计了债务命案的基本特征,包括借贷交易的时空分布、借贷双方的身份和关系、利率和本金的特征、借贷的信用条款与是否书面契约等;附录三分为两部分,分别是贷方死亡概率的回归分析和债务命案中影响利率因素的回归分析;附录四介绍满铁调查资料的来源与数据质量;附录五是满铁调查中 55个被调查村庄的基本信息,包括村庄的地理位置和统计特征;附录六则是 2757个被调查家庭的基本特征,包括家庭的人口特征、雇佣和被雇佣情况,土地和其他财产,家庭的收支情况等;附录七统计了 5012笔借贷交易合约的信息,其统计变量与附录二中的命案样本基本一致,以便于将两者做对比;附录八是一组回归分析,分别讨论影响利率高低的因素和影响农户卖地行为的因素。
虽然使用了较大规模的借贷交易数据,研究依然存在较大的局限,最主要在于,由于缺乏对同一个家庭多个时期的调查,笔者难以讨论借贷交易对农户家庭福利的动态影响。另外,由于没有对其他诸如土地交易、租佃交易、雇佣交易等做同样的量化分析,本书显然只是局部均衡的讨论。
经济史是跨学科研究,涉及经济学与历史学。两个学科虽然都强调科学的研究方法,但在研究关注的重点上,经济学的经济史更为强调对重要经济现象的度量、因果关系的识别和作用机制的揭示;历史学的经济史则更为强调寻找经济现象的发展脉络和揭示其复杂面向。当然,两者都要求史料的可靠性和研究过程的透明度。笔者努力按照这些标准展开写作,但受限于个人能力,本书基本还是围绕对所收集数据本身的解读和初步的量化分析,这也意味着与上述标准的要求差距甚远,祈盼读者不吝赐教。
友情链接: |
|
快速通道: | 老虎机游戏app官网版 | 人大新闻 | 国际交流处 | 研究生院 | 科研处 | 招生就业处 | 教务处 | 图书馆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