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xwzx/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郑振满教授主讲“史学前沿”课程:民间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

发布者:老虎机游戏在线玩平台 发布时间:2018-05-18 15:05 阅读量:
     2018年5月10日下午,著名历史学者郑振满教授受邀主讲老虎机游戏app官网版博士生“史学前沿”课程,题为“民间文献与文化传承研究”。讲座由老虎机游戏在线玩平台夏明方教授主持,黄兴涛教授和包伟民教授一同列席了讲座。

     郑振满教授是厦门大学历史系特聘教授,担任民间历史文献研究中心主任,主要研究方向为明清史、闽台地方史、历史人类学以及历史文献学。他的主要著作有:《明清福建家族组织与社会变迁》、《乡族与国家  多元视野中的闽台传统社会》、《培田》等。作为华南学派的代表人物,郑振满教授对闽台地区的研究有着广泛的影响。 

 
    本次讲座围绕民间文献以及如何利用民间文献进行文化传承研究而展开。郑教授从他于2004年开展的教育部课题“民间文献与文化传承”说起,介绍了该课题意图,并对作为课题成果之一的《民间历史文献学》一书进行了概要式的说明。郑教授指出,《民间历史文献学》一书主要回答四个方面的问题,即民间历史文献的性质、系统、源流以及语境。郑教授认为不应将民间文献拘泥于某个狭隘的定义,而是采取相对宽泛的视野,即凡是与老百姓日常生活相关的文书皆可称为民间文献。这样的民间文献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它包括家族文献、碑刻铭文、契约文书等不同门类,每一类文献背后有着不同的含义,满足人们不同的需要。这个系统不是完全孤立的,它实际上与地方志、四书五经等官方文书存在着内在的联系。同时,民间文献有着自己的源流,有着自身的文本传统,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受到时代背景、地方传统以及人群特征的影响。因此,研究民间文献,时须理解不同文献背后特定的历史背景,理解民间文献本身蕴含着的具体的历史语境。

     其后,郑教授探讨了民间文献研究中与文化传承的诸多问题。首先,郑教授分析了民间文献与“历史记忆”的关系,认为民间文献是一种“选择性”记忆,它不可能是完整的、全面的和客观的;是一种“合法性”依据,许多文献的产生是为了维护特定人群的合法权益;也一种“合理性”解释,它不一定需要明确的法律,仅仅通过民间文献的书写及传播,老百姓做的许多事情都可得到合理化的解释。其次,郑教授介绍了民间文献与“文字下乡”的问题。他指出,以往从事中国社会科学研究的学者多认为乡村很少有文字,但民间广泛存在的大量文献却揭示出民间日常生活各个领域都跟文字发生着联系,尤其是到了清代,绝大数人识字不是为了科举,而是作为一种谋生手段。此类“文字下乡”的过程,其背后反映了深刻的历史转型问题。最后,郑教授讨论了民间文献与“文字权力”的问题。即便乡村存在大量的民间文献,但实际的识字率问题仍是需要更进一步研究的问题,总的来看,民间文献主要是为乡村中少数的知识分子服务。郑教授强调文字在一个乡土社会中是得到地位和话语权的最重要的手段,很多人的权力来自于他们所掌握的文字,这些文字权力最终体现在各种各样的民间文献上。

 
    讲座的最后,郑教授就他本人正在从事的中国地方史与民间文献数据库建设作了简要的介绍。讲座结束后,夏明方教授就民间文献的使用、田野调查的作用、不同文献系统的解释路径以及动态的研究视野等内容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并与郑教授进行讨论交流。现场同学也积极提出了各自的疑问,郑教授予以了细致地回应,现场气氛活跃,讲座圆满结束。

(图/文:陆泓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