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中心

/xwzx/
您现在的位置是: 首页 > 新闻中心 > 正文

“史学前沿”第七讲 乡论与秩序——先秦至汉魏乡里舆论与国家关系的历史考察

发布者: 发布时间:2020-06-11 21:06 阅读量:

“史学前沿”第七讲  乡论与秩序——先秦至汉魏

乡里舆论与国家关系的历史考察

5月21日下午,本年度“史学前沿”系列讲座第七讲在线上举行。中国社会科学院历史研究所所长卜宪群研究员应邀作了题为“乡论与秩序:先秦至汉魏乡里舆论与国家关系的历史考察”的报告。老虎机游戏app官网版清史研究所夏明方教授担任主持,近50位师生参与了讲座活动。

卜老师首先界定了“乡论”的含义,指出“乡论”就是乡里社会的民间舆论。以往研究对魏晋以前的“乡论”并未过多注目,且未揭示其背后的国家权力问题,卜教授则以“乡论”为视角,探讨了先秦至魏晋之际“乡论”的缘起、发展与变化,及其与国家权力互动的若干问题。

卜老师认为“乡论”并非无源之水。通过对《周礼》《诗经》《论语》《国语》《左传》等经典文献的梳理,他指出:作为原始民主遗存的西周春秋贵族制下“国人议政”,是“乡论”的萌芽。从统一的西周到分裂的战国,“国人议政”都得以延续,民间舆论与政治权力之间互动频繁。

不过他同时强调, “国人议政”只是一种体制外的具有政治合法性的“谤”或“谤议”,并非嵌入国家体制之内的制度设计,而且在战国时期已开始出现专制权力压制民间舆论的倾向。秦统一后,受法家思想的影响,国家对民间舆论开始采取高压政策,以巩固中央集权。至秦二世之际,民间舆论与政治权力的沟通交流被彻底阻断。

西汉建国后,在舆论管控方面出现两个变化,其一是鉴于秦亡的教训,废除了有关法令,放松对民间舆论的控制;其二是建立察举制,察举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与乡论的紧密结合。在卜老师看来,这是古老政治传统在新时代的表现,属于一种制度化的创新。一方面,国家选官制度要以民间舆论为依据,乡论是察举的重要标准,另一方面,随着汉王朝的“独尊儒术”,所谓的民间舆论又是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作为衡定的标准。因此此一时期乡论与国家秩序的结合,并非某种简单的结合,而是以儒家思想为中心的互动。在这种情况下,凡行为符合儒家规范,研传儒家经典,得到民间舆论的称颂,就是统治者反复强调的察举标准。当然,卜老师指出,西汉时期的乡论尚未特别重视文化和道德声誉,舆论中充斥着崇尚功利、追求富贵的价值观。这表明,民间舆论与国家秩序之间仍存在较大距离。

卜教授继而阐述了东汉时期乡论的明显变化:民间舆论在人物仕进支持上的作用已经十分显著,并体现出国家所倡导的主流意识形态。主要表现有三:其一,家族内部的各种孝悌行为受到乡论的广泛颂扬;其二,乡里人物践行儒家道德的事迹为基层社会称道;其三,个人文化学识受到乡里舆论的重视。这些内容,已是州郡县察举人才的根据。东汉乡论在人物支持上的作用,一方面是西汉以来国家主流意识形态不断干预和影响基层的结果,另一方面又表示东汉乡论地位的提高,具有进步意义。至于两汉为何将乡论与察举制相结合,卜老师认为主要是出于国家长治久安与秩序稳定的考虑。于汉朝而言,达到此目的最为合理的办法就是将主流价值观与国家制度相结合。

最后,卜老师对东汉乡论的流变,以及魏晋之际乡论的转折作了深入分析。认为东汉晚期乡论的主体逐步变为名士,且内容也突破了乡里的人和事,开始涉及王朝政治,甚至矛头直指皇权。他以《后汉书·党锢列传》为例,具体说明了当时这一变化:一是乡论组织化趋势明显,并突破了地域范围;二是乡论从偏道德色彩向政论色彩转化,直接威胁东汉政府的安全。总之,东汉晚期地方豪族名士,以自己的人物品评标准替代了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所要求的标准,通过乡论深刻影响着地方的取士,从而树立了独立于国家权威之外的个人权威,逼使国家秩序从乡里社会退出。汉末名士垄断乡论的权力不是国家赋予的,是地方士人对国家权力的攫取。卜老师将此行为称之为“私法”。这种权力结构,并不符合当时国家秩序重建的需要。因此,汉魏之际新起的统治阶层,开始用新的方式把乡论纳入国家秩序之中,即曹操倡导、国家主导的“计资定品”化倾向的出现。这就是后来九品中正制的起源。不过,卜老师提醒称,由于建立国家政权的统治阶层与大姓名士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他们既要代表本阶层的利益,又要重建国家秩序,就必须与大姓名士所代表的乡里秩序相妥协,使“私法”合法化,又使统治集权化,九品中正制就是这一妥协的结果。至于乡论的“去向”,卜老师认为在魏晋后,乡论与门阀世族政治紧密结合,成为维护门阀世族政治利益的工具。直到唐宋时期,门阀衰落、科举制兴起,乡论在国家选举与政治中的作用逐渐削弱,最终退出历史舞台。

在评论互动环节,夏明方教授对报告作了精彩点评,并对其中所涉及的国家权力与基层政治关系的重要议题——“皇权不下县”作了进一步的介绍与申论。随后,在场同学就秦汉时期为何重视舆论、是否存在其他控制舆论的方式、东汉末期乡论性质是否发生变化,是否还存在别的乡论与国家权力的互动关系、秦汉乡论对于选举制度的影响与西方选举制之间的异同、秦汉时期舆论走向的引导方式与机制、“乡论”“乡里舆论”“民间舆论”的概念差异、中央统治者如何获知乡里舆论等问题,同卜老师展开了热烈的讨论。在同学们的踊跃提问和卜老师的详细解答之中,本次讲座落下帷幕。

(供稿人:屈成